解析“拖延症”

发表时间:2022-01-26 18:48

拖延症是指非必要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。取意"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"。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,但日积月累,特别影响个人发展。

有这样一个小故事∶

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、草坪的主人屡屡劝阻无效,干是想出一个办法。他对男孩们说"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,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。"男孩们欣然同意。第二日,主人说∶"以后,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。"男孩们勉强接受。第三天,主人不再发钱,男孩们忿忿离开∶"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?"

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,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∶

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,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。

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,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,不失为便捷的途径。

拖延症的特点

1、没有自信。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,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。

2、我太忙。我一直拖着没做因为我一直很忙。

3、顽固。你催我也没有用。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。

4、操控别人。他们着急也没用,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。

5、对抗压力。因为每天压力很大,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。

6、受害者心态。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,别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。

拖延症的成因

浅层原因

1、太难

2、太耗时间

3、没有相关知识技能

4、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

深层原因

1、完美主义。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,要一次做好,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,要万事俱备才行。

解决方法∶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、可以开始了。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。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。伟大的作家、诗人,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,自己也可以如此。

2、抵制与敌意。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,所以我不高兴作他布置的作业。

解决办法∶要意识到,不完成作业受害的是自己。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。

3、容易颓废。任务太难了,或者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,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,等明天再做吧。但是往往明天到了,心里还是不高兴做,又继续往后推。

解决办法∶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、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、取得进展;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。这一点也很符合很多中国学生的现状。因为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的、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、所以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任务。解决的办法如上所说,向别人寻求帮助、听取建议、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,化整为零,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。

4、自我贬低。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,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,即使以后完成好了,也认为是运气。

解决办法∶就近寻找线下心理咨询师,一对一分析“自我贬低”的原因。找我也行。


截屏2022-01-25 下午12.27.37.png

分享到: